手把手教程:「Hiiiit-bed」原则的临床应用

2016-01-09 11:05 来源:丁香园 作者:文侠
字体大小
- | +

1314-1.png

上次我们学习了「Hiiit-bed」原则的基本知识,这次我们结合病例学习该原则的临床应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性质多样、种类繁多,在此不能一一列举,我拿出 6 个有代表性的病例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大家能举一反三。

病例 1:颅内出血(代表曲线 B)

患儿,男,9 岁,头痛 4 小时,意识障碍 2 小时。伴呕吐 3 次,呈喷射性。查体:浅昏迷,心肺未见异常,左侧肢体肌力 0 级,左侧巴彬斯基征阳性。

根据病史,画出发病过程如下:

1214-2.png

该患儿发病曲线符合「hiiit-bed」原则 B 线的规律,首先考虑脑血管疾病,因此考虑颅内出血。颅脑 CT 检查证实为:左侧颞顶叶血肿迫入脑室。

病例 2:甲基丙二酸血症(代表曲线 D)

患儿,男,8 月,反复精神差、深大呼吸 8 月。患儿自出生后反复出血精神差,伴深大呼吸。反复出现酸中毒。

根据病史,画出发病过程如下:


1214-3.png

该患儿发病曲线符合「hiiit-bed」原则 D 线的规律,首先考虑遗传代谢性疾病,经基因检测证实该患儿为甲基丙二酸血症。

病例 3:癫痫(代表曲线 E)

患儿,男,10 月,反复抽搐半年。抽搐表现为点头鞠躬样,拥抱痉挛,成串发作,病初每天发作 3~4 次,每次持续 1~2 分钟,随病情发展,患儿发作次数逐渐增多。

根据病史,画出发病过程如下:

1214-4.png

该患儿发病曲线符合「hiiit-bed」原则 E 线的规律,首先考虑发作性疾病,而总规律又符合 H 线规律,即遗传代谢性疾病。该患儿脑电图示高峰节律紊乱,CT 示结节性硬化,最终诊断为结节性硬化,婴儿痉挛症。

病例 4: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代表曲线 H)

患儿,男,8 岁,走路不稳 6 年。患儿 2 岁学会走路,逐渐出现走路不稳,渐加重,易跌到,上楼困难。

根据病史,画出发病过程如下:

1214-5.png

该患儿发病曲线符合「hiiit-bed」原则 H 线的规律,首先考虑遗传性疾病。查体 Gower 征阳性。辅助检查:ALT 311.8U/L,AST 172.3U/L,CK 10467.5U/L,CK-MB 30.39U/L。最终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性肥大型。

病例 5:髓母细胞瘤细胞(代表曲线 T)

患儿,男,5 岁,反复呕吐伴头晕 2 月。伴乏力,走路不稳,走路不稳逐渐加重,并出现站立摇摆。

根据病史,画出发病过程如下:

1214-6.png

该患儿发病曲线符合「hiiit-bed」原则 T 线的规律,加重速度比 H 线略快,考虑颅内肿瘤。CT 示髓母细胞瘤。

病例 6:多发性硬化(代表曲线 D)

患儿,男,13 岁,反复视力下降 1 年余。患儿分别于 1 年及 9 个月前因视力下降住院治疗 2 次,给予激素治疗后视力均恢复。3 月前患儿因头痛、呕吐及视力下降再次住院,期间抽搐 2 次。应用静脉丙球及激素治疗后患儿视力再次恢复。自发病来多次行磁共振检查,表现为部位变化的异常 T2 信号。

根据病史,画出发病过程如下:

1214-7.png

该患儿发病曲线符合「hiiit-bed」原则 D 线脱髓鞘疾病的规律,患儿反复出现症状,存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多发性特征,诊断为多发性硬化。

对于小儿神经科医生而言,诊断的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更有成就感。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定性诊断是儿科医师的临床基本功之一,而定位诊断也同等重要,下次我们一起学习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原则。

编辑: 任杨源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