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死亡风险评分的三大更新

2016-05-29 09:25 来源:丁香园 作者:江程程
字体大小
- | +

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与健康科学学院美国国立儿童医疗中心的 Pollack 教授等提出儿科死亡风险评分的新模式(2015 年更新),总结其具体临床实践,将最新结果发表在近日的 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 杂志上。

儿童疾病严重性和死亡风险的评估在儿童重症监护领域尤为重要。死亡风险评分是针对儿童死亡率做出预测的重要参考数据,使用 17 种常用生理指标进行具体的量化评估,在 PICU 广泛应用,数十年来一直没有变化。

而最新的临床数据则为评分模式的变化提供新的依据,从而帮助建立偏倚和误差更小的评分体系。Pollack 教授等根据前期的临床实践提出新的模式,具体改变如下:

1. 评分的时间有所变化,在 PICU 中,生理指标变化仅在 4 小时内监测,而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在入 PICU 前 2 小时至入科后 4 小时内监测(原为入科后 12 小时)。这有利于消除后续治疗给患儿带来的影响;

2. 仅首次入 PICU 的参与研究,预后使用出院率(而不是 PICU 出科率);

3. 研究入组的患儿均未行手术,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的手术,一方面可以减少患儿间疾病和治疗的偏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观察后续心血管手术、静脉插管等操作的发生率进行评分的优化。

需要补充的是:不同系统的生理指标会有所偏差,比如心血管(心率、收缩压、体温),神经(瞳孔反射、精神状态),呼吸(动脉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 值、总碳酸氢盐),生化(血糖、血钾、血尿素氮、肌酐),血液(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程度有所不同。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时间为 2011 年 12 月 4 日至 2013 年 4 月 7 日,在尤妮丝-肯尼迪-施莱佛美国国立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进行,共 7 家医院参与研究,随机选择首次入住 PICU 的患儿入组,年龄范围为新生儿至 18 周岁,垂死患儿(入 PICU 后 2 小时内重要生命体征无法维持)被排除。

研究发现,共纳入的 10078 例中,平均年龄为 3.7 岁,平均住院时长 4.9 天,死亡率为 2.7%(未校正)。新的儿科死亡风险评分模式的变量包括费用承担方,年龄,入科来源,入科前治疗,败血症,入科前 24 小时内心肺复苏,癌症,低危系统(内分泌、血液、肌肉骨骼、泌尿系统)的原发性功能障碍,有无神经病变。新评分模式应用的具体情况如表 1。

表 1 各变量下的死亡率相对危险度值

变量
死亡率相对危险度
1. 年龄
0~14 天
14 天~1 月
1 月~12 月

3.708
2.632
1.429
2. 入科来源
其他医院
住院病人
急救中心

2.750
5.085
1.999
3. 入科前 24 小时内心肺复苏2.949
4. 癌症2.152
5. 低危系统的原发性功能障碍0.183
6. 神经
有神经病变
无神经病变

1.218
1.177

数据又被随机分为试验组(占总数的 75%)和验证组(占总数的 25%)。受试者工作特征性曲线下面积两组分别为 0.88、0.90,拟合度检验表明这个模型对两组都合适。

新的儿科死亡风险评分较前有显著的改良,在不会减少死亡率预测值的基础上,减少了偏倚和误差,新的评分模式对预测儿童生存率和死亡率均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现评分模式为第四代,更趋成熟,本研究样本量大,考虑了治疗时间窗的影响,结合入院前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减少了偏倚尤其是早产儿偏倚,因此,虽然评分的正常值范围依旧没有变化,预测能力却有所增加。评分是临床工作的产物,亦能指导临床的工作,但更广泛的应用需要在考虑种族差异和地域差异的基础上进行。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刘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