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的钾 98% 位于细胞内,细胞内钾浓度约 150 mmol/L。正常血清钾维持在 3.5~5.0 mmol/L,低钾血症定义为血钾浓度低于 3.5 mmol/L。儿童和青少年的血钾浓度与成人相同。婴儿的血钾浓度正常范围偏高,因其醛固酮敏感性相对较低且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导致尿钾分泌减少。
低钾血症的程度决定临床治疗方案。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和治疗严重低钾血症引起的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心律失常、瘫痪、横纹肌溶解症、膈肌无力),纠正钾缺乏,同时应去除低钾的原因。是否需要紧急处理取决于低钾血症的严重程度和血清钾浓度下降的速度。血钾浓度 2.5~3 mmol/L 或慢性低钾血症的患者可能更容易耐受,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紧急处理。
儿科低钾血症的处理包括:
1. 确定是否需要补钾;
2. 明确并治疗低钾血症的潜在原因;
3. 对有症状的或有心脏性心律失常的患儿应监测心电图;
4. 对正在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用生理盐水而不要用葡萄糖。葡萄糖可刺激胰岛素分泌,从而使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因此应避免输入含葡萄糖的液体。
钾的补充
如果明确需要补钾,如何选择补钾的途径、配方以及速度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定。
1. 补钾途径
可通过口服或者静脉途径补钾。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口服补钾。口服补钾与静脉途径相比,效果相当,但副作用更少。
需要格外引起重视的是,静脉补钾时因疏忽大意导致短时间内补充大量钾而造成高钾血症。防止发生这种并发症的安全措施包括:限制输液瓶(或袋)中的钾量,并使用输液泵。经外周静脉补钾时也可引起疼痛或静脉炎,将补钾浓度限制在 20 mmol/L(0.15%)以下可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如果补钾浓度超过 40 mmol/L(0.3%),则需要中心静脉途径补钾。
2. 补钾配方
补钾的制剂常用的有四种:氯化钾、磷酸钾、柠檬酸钾、碳酸氢钾。
(1)氯化钾:是最常用的补钾药物。尤其适用于伴低氯血症或代谢性碱中毒的患儿。
(2)磷酸钾:常用于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如 Fanconi 综合征或胱氨酸贮积症,钾和磷同时缺失的情况。
(3)柠檬酸钾和碳酸氢钾:通常用于低钾血症和酸中毒的患儿,如Ⅰ型和 Ⅱ 型肾小管酸中毒。
3. 补钾方法
补钾的速度取决于低钾血症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临床表现。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瘫痪),应给予快速补钾。有些情况下需要静脉补充氯化钾,尤其是那些不能口服的患儿。这些情况下,静脉补钾的浓度应不超过 40 mmol/L(0.3%), 速度不超过 0.5~1 mmol/kg.h。这些患者需要持续监测心电图。
对于血钾水平小于 3 mmol/L 的无症状患者,首选口服药物治疗,不能口服药物的给予静脉途径补钾。补钾的量取决于低钾血症的原因,是否存在酸碱紊乱,以及是否继续丢失。
对于无症状的急性低钾血症患者和血钾水平在 3~3.5 mmol/L 的患者,纠正潜在的原因和饮食补钾已经足够,无需额外补钾。
对于无症状的慢性低钾血症患者,需要补钾,尤其是潜在原因无法纠正的情况下(如Ⅰ型和 Ⅱ 型肾小管酸中毒)。
4. 补钾量
补钾总量按 2~4 mmol/kg.d(0.15~0.3 g/kg.d),其中,婴儿 3~4 mmol/kg.d(0.2~0.3 g/kg.d),儿童 2~3 mmol/kg.d(0.15~0.2 g/kg.d),明显缺钾者可增加至 4~6 mmol/kg.d(0.3~0.4 g/kg.d)。
5. 补钾总原则
(1)静脉补钾前 6 小时有尿或开始静脉输液后有尿;
(2)外周静脉补钾浓度一般 0.2%,不超过 0.3%;
(3)静脉补钾时每天补钾时间不短于 8 小时;
(4)明显缺钾时,应连续补钾 4~6 天。
6. 举例如下
体重 10 Kg 儿童,因急性呕吐、腹泻引起脱水及离子紊乱,化验血钾 2.5 mmol/L,明确低钾血症,需要补钾。因呕吐不能经口服补钾,故选择静脉途径补钾;补钾前首先确认 6 小时前患儿有尿,若无尿则先给予不含钾的液体扩容,有尿后再加钾;补钾量按 0.2 g/kg.d 计算,故需补钾 2 g/d;补钾浓度低于 0.3%,故 500 mL 液体中最多加氯化钾 15 mL(含钾 1.5 g);因患儿急性脱水,静脉补液同时补钾,静脉输注时间不短于 8 小时。
注:
1 mmol = 75 mg = 10% 氯化钾 0.75 mL
13.3 mmol = 1 g = 10% 氯化钾 10 mL
10% 氯化钾 15 mL = 20 mmol
10% 氯化钾 30 mL = 40 mmol
本文作者:解放军 202 医院儿科 马学梅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