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米兰大学的 Lavizzari 教授等开展了一项随机临床试验,探讨轻中度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早产儿,加热加湿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HFNC)作为唯一的呼吸支持疗法,其疗效是否达到或优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相关文章发表在近期的 JAMA 杂志上。
由于机械通气能引起肺损伤,因此非侵入性的呼吸支持疗法例如 nCPAP 广泛被用于早产儿的呼吸支持,近年来在一些医疗资源发达的国家,HHHFNC 也被用作 nCPAP 的替代疗法。
HHHFNC 主要用于 NICU 患儿 nCPAP 撤机后呼吸支持,预防早产儿拔管后窒息,RDS 的首要疗法,与 nCPAP 相比,HHHFNC 具有操作简单、鼻部损伤轻、易固定、患儿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减少对喂养的影响等优点。
研究采取前瞻性、单中心、非盲随机临床试验。招募的准入标准有:(1)29 周到 36 周之间;(2)轻中度 RDS,新生儿胸廓和肺弹性评分大于 5,或吸入氧浓度(FiO2)超过 0.3;(3)签署知情同意。排除重度 RDS 需要插管、先天畸形和重度脑室内出血的患儿。
患儿在干预前均行胸部摄片,HHHFNC 初始通气流量为 4~6L/min,根据 FiO2超过 0.1 或呼吸窘迫加重的情况提高通气流量,最高不超过 6L/min。nCPAP 的初始通气压力为 4~6 cm H2O,增加至最高不超过 6 cm H2O。
若患儿呼吸困难加重则将 nCPAP 改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初始调节频率为 30 次/分,吸气相 0.7 到 1 秒,气道平均压力为 6~8 cm H2O。表面活性剂(200 mg/kg)用于 FiO2超过 0.35 的患儿。
插管标准为:使用表面活性剂后 FiO2 持续超过 0.4;严重窒息;二氧化碳分压超过 70 mm Hg,PH 低于 7.2。
拔管标准为:FiO2低于 0.3;二氧化碳分压低于 65 mm Hg,PH 超过 7.25;足够的自主呼吸。
主要结局为呼吸支持治疗失败,试验开始后 72 小时内需要机械通气,试验共有 316 名新生儿,HHHFNC 组和 nCPAP/BiPAP 组均 158 人,失败率分别为 10.8% 和 9.5%,无明显差异。呼吸支持天数、表面活性剂使用、肺气漏发生率以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在两组间亦无明显差别。
该试验结果指出,对大于 28 周,轻中度 RDS 的早产儿,HHHFNC 的疗效和安全性与 nCPAP/BiPAP 相似,此外,HHHFNC 的临床应用仍需开展更多的试验。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儿科时间(微信号 dxypediatr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