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对新生儿的健康可产生严重影响。缺血缺氧性脑病在每 1000 名活产儿中发生率为 0.5~1.0 例,且死亡率高(10%~60%),此外,缺血缺氧性脑病幸存者中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病率较高(25%)。既往针对胎龄大于等于 36 周的轻度至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试验表明,低温治疗可减轻神经损伤及改善生存,且不会增加神经发展不良结局所致的疾病负担。
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新生儿医学专业的 RakeshRao 博士等人就低温治疗对 34~35 周胎龄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安全性及短期结局进行了研究评价,结果发表于近期的 J Pediatr 上。
该研究旨在评价低温治疗对 34~35 周胎龄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安全性及短期结局。研究对出生于 34~35 周胎龄的早产儿病历进行了回顾,病历中记录了相关的患儿及母亲的人口学信息、临床因素、分娩及入院情况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严重程度。随后,通过核磁共振成像使用标准评分系统对患儿的短期安全结局、脑损伤的存在、脑损伤严重性(轻度、中度、重度)及模式进行了评价,并与同样使用低温治疗的缺血缺氧性脑病足月新生儿进行了比较。
评价患儿脑损伤时,研究对病历中的脑电图(EEG)数据进行了回顾,以确定患儿癫痫情况及主要的损伤模式。并使用 T1、T2 及弥散加权 MRI 扫描对以下部位的损伤进行评估:(1)皮质下区域;(2)白质(WM);(3)皮层;(4)小脑;(5)脑干。
研究中,根据脑损伤的累及部位,将损伤模式分为深部灰质核团损伤型,分水岭损伤型(白质及皮质),弥漫性损伤型(深部灰质核团+白质+皮质+脑干),单纯白质损伤型或小脑损伤型。低温治疗相关的短期安全数据及不良结局的评估时间为低温治疗开始直至停止主动降温 7 日后。
最终,研究共纳入 31 名早产儿及 32 名足月新生儿。研究发现,分水岭损伤型(白质及皮质)为主的损伤模式在早产儿中最为常见,而足月新生儿 DNGM 为主的损伤模式更为常见。该研究中,约有超过一半的患儿出现了高血糖,但这些患儿的死亡率并未增加。
研究对两组患儿的短期安全性及结局进行比较后发现,90% 的早产儿中可见低温治疗相关的并发症,而足月新生儿发生并发症的比例为 81.3%。与足月新生儿相比,早产儿在低温治疗完成前更易出现高血糖(58.1% 对 31.3%)及复温(19.4% 对 0.0%)。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中所有的死亡病例均在早产儿组发生(12.9% 对 0%)。神经影像学显示 80.6% 的早产儿存在脑损伤,59.4% 的足月新生儿存在脑损伤,两组脑损伤程度无差异。与足月新生儿相比,早产儿中出现脑白质损伤的情形更为常见(66.7% 对 25.0%)。
因此,研究认为,使用低温治疗 34~35 周胎龄的早产儿似乎是可行的。但由于低温治疗可能导致的死亡风险及副作用,应在早产儿中谨慎应用该疗法。尽管尚需进一步的随机对照试验才能证实低温治疗在早产儿中的安全性及疗效,但该研究的结果已可为早产儿的父母提供低温治疗相关的重要信息。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儿科时间(微信号 dxypediatr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