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来,贫血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重要的问题之一,该病在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发达国家。在我国,儿童青少年是贫血四大易感人群之一,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因铁摄入或储备不足引起贫血。患者因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体力下降,以致学习效率降低。长期贫血会带来认知和精神运动发育迟缓以及因免疫水平降低诱发各种感染等严重不利影响。
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宋逸博士等人就 1995 至 2010 年期间中国学龄儿童血红蛋白浓度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以及贫血患病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表于近期的 J Pediatr 上。
该研究最近的数据来源于 2010 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CNSSCH,2010),更早一些的数据来自于 1995 年、2000 年及 2005 年的项目(CNSSCH,1995,2000,2005),该项目针对中国有代表性的学龄儿童进行一系列全国性调查。
研究涵盖了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 4 次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包括 7 岁、9 岁、12 岁、14 岁及 17 岁的 360866 名儿童。研究按性别对血红蛋白浓度分布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并应用分位数回归模型计算了平均的变化趋势及性别差异。此外,研究还通过 Logistic 回归对不同调查中贫血患病率的患病率比值比进行了估算。
研究中,使用了血红蛋白浓度的年龄特异性截断值来定义贫血。针对三类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血红蛋白被划分为四类:(1)5~11 岁:≥ 115 g/L 正常,110~114 g/L 轻度贫血,80~109 g/L 中度贫血,<80 g/L 重度贫血;(2)12~14 岁的儿童及>15 岁的非妊娠期女性:≥ 120 g/L 正常,110~119 g/L 轻度贫血,80~109 g/L 中度贫血,<80 g/L 重度贫血;(3)对年龄>15 岁的男性:≥ 130 g/L 正常,110~129 g/L 轻度贫血,80~109 g/L 中度贫血,<80 g/L 重度贫血。
最终,研究发现,1995 年至 2010 年间,中国儿童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出现了增长,男童的血红蛋白从 132.9 g/L 增至 138.3 g/L,女童的血红蛋白从 127.7 g/L 增至 132.3 g/L。各年龄段儿童的贫血患病率显著降低,总体患病率从 1995 年的 18.8% 降至 2010 年的 9.9%。
就城乡差异而言,所有年龄段中,农村儿童的患病率均高于城市儿童。无论城市儿童还是农村儿童,女童与男童的患病率比值比均随时间逐渐增加。
就性别差异而言,中国学龄儿童中,发现男童的血红蛋白浓度增加速度高于女童,因此与男童相比,女童贫血的相对患病率出现了增长,且每次调查中男童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高于女孩,且无论城市儿童还是农村儿童,每次调查中均发现,女童与男童的患病率比值比均随时间逐渐增加。
此外,研究还发现,对不同性别的儿童来说,1995 年至 2010 年期间,血红蛋白浓度的分布的钟型曲线均出现了右移。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钟形曲线也出现了同样的变化(图 1)。
图 1 不同性别儿童血红蛋白浓度分布曲线变化
研究期间内,贫血患病率的性别差异进一步加剧。研究提示我们,我国应尽快制定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包括营养促进、微量元素补充以及针对儿童及家长的健康教育,以减少我国儿童贫血的发生,进一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