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查房:新生儿败血症应如何选择抗菌药物?

2017-06-22 18:25 来源:丁香园 作者:高翔羽
字体大小
- | +

1. 新生儿败血症是什么?易感因素有哪些?

答:狭义的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sis 或 septicemia)是指新生儿细菌性败血症(neonatal bacterial sepsis),广义的新生儿败血症已将真菌、病毒及原虫列入病原体内。

易感因素有以下几点:

(1) 母亲的病史:母亲妊娠及产时的感染史(如泌尿道感染、绒毛膜羊膜炎等),母亲产道特殊细菌的定植,如 B 组溶血性链球菌(GBS)、淋球菌等。

(2) 产科因素: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羊水混浊或发臭,分娩环境不清洁或接生时消毒不严,产前、产时侵入性检查等。

(3) 胎儿或新生儿因素:多胎,宫内窘迫,早产儿、小于胎龄儿,长期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外科手术,对新生儿的不良行为如挑「马牙」、挤乳房、挤痈疖等,新生儿皮肤感染如脓疱病、尿布性皮炎及脐部、肺部感染等也是常见病因。

2. 新生儿败血症应该作哪些辅助检查?

(1) 细菌学检查:细菌培养尽量在应用抗菌药物前严格消毒下采血做血培养。注意,即使是使用了一次抗菌药物后,也会使本来就不高的血培养阳性率大大降低,尤其是对一些敏感细菌。故强调尽量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血做血培养,而不是在入院次日早上采血做血培养。

(2) 怀疑产前感染者,生后 1h 内取胃液及外耳道分泌物培养。出生 12 小时后则意义不大。但相对于其他部位,新生儿外耳道内存留母亲羊水/产道分泌物信息的时间最长,即使出生 1~2 天后,还是应该重视送检外耳道分泌物培养。

(3) 尿培养在早发新生儿败血症中阳性率不高,晚发新生儿败血症中阳性率较高。

(4) 血培养:最好不同部位血送检 2 次,若结果阳性且一致,意义更大。

(5) 单次 CRP、超敏 CRP、PCT 的结果,价值不大。动态监测变化,还是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强调:在出生后的最初 2 天,PCT 出现生理性的升高,18~30 小时可达 21 ng/mL,即使到了 42~48 小时才下降至 2 ng/mL,而健康成人水平<0.05 ng/mL。

(6) 严重细菌感染时,也可使血白细胞减少,尤其在新生儿更是如此,但新生儿严重细菌感染,血白细胞明显增多的几率还是远远大于血白细胞减少的几率。

(7) 国外败血症常规检查多包括脑脊液,因为:

  • 新生儿败血症中 25% 会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尤其是大肠埃希菌;

  • 新生儿化脑大多完全缺乏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惊厥、意识障碍、眼部异常、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等;

  • 由于血培养的敏感性较差,故有些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阴性,脑脊液检查已经证实存在化脓性脑膜炎了;

  • 一旦诊断化脓性脑膜炎,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疗程均有别于单纯的新生儿败血症;

  • 一旦发生化脓性脑膜炎,死亡率仍然较高,幸存者 40%~50% ,可留下失听、失明、癫癎、脑积水、智力和运动功能障碍。建议新生儿败血症应常规检查脑脊液。

3. 新生儿败血症的抗菌药物用药原则是什么?

(1) 一般原则:

  • 临床诊断败血症,在使用抗菌药物前收集各种标本,不需等待细菌学检查结果,即应及时使用抗菌药物;

  • 根据病原菌可能来源初步判断病原菌种,病原菌未明确前可选择既针对革兰阳性菌又针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药物,可先用两种,但应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优势致病菌及耐药谱,经验性地选用。

  • 一旦有药敏结果,应作相应调整,尽量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如临床疗效好,虽药敏结果不敏感,亦可暂不换药。

  • 一般采用静脉注射,疗程 10~14d。合并 GBS 及 G¯菌所致化脓性脑膜炎者,疗程 14~21d。

(2) 主要针对 G+菌的抗菌药物:

  • 青霉素与青霉素类:如为链球菌属(包括 B 组链球菌 GBS、肺炎链球菌、D 组链球菌如粪链球菌等)感染,首选青霉素 G。对葡萄球菌属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青霉素普遍耐药,宜用耐酶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邻氯青霉素)等。

  •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唑啉为第一代头孢中较好的品种,主要针对 G+菌,对 G¯菌有部分作用,但不易进入脑脊液; 头孢拉定对 G+和 G¯球菌作用好,对 G¯杆菌作用较弱。第二代中常用头孢呋辛,对 G+菌比第一代稍弱,但对 G¯及β-内酰胺酶稳定性强,故对 G¯菌更有效。

  •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作为二线抗 G+菌抗菌药物,主要针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

(3) 主要针对 G¯菌的抗菌药物:

  • 第三代头孢菌素:优点是对肠道杆菌最低抑菌浓度低,极易进入脑脊液,常用于 G¯菌引起的败血症和化脑,但不宜经验性地单用该类抗菌药物,因为对金葡菌、李斯特杆菌作用较弱,对肠球菌完全耐药。常用:头孢噻肟、头孢哌酮(不易进入脑脊液)、头孢他啶(常用于绿脓杆菌败血症并发的化脑)、头孢曲松(可作为化脑的首选,但新生儿黄疸时慎用)。

  • 哌拉西林:对 G¯菌及 GBS 均敏感,易进入脑脊液。

  • 氨苄西林:虽为广谱青霉素,但因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太高,建议对该菌选用其他抗菌药物。

  • 氨基糖苷类:主要针对 G¯菌,对葡萄球菌灭菌作用亦较好,但进入脑脊液较差。阿米卡星因对新生儿易造成耳毒性、肾毒性,如有药敏试验的依据且有条件监测其血药浓度的单位可以慎用,不作为首选,并注意临床监护。奈替米星的耳肾毒性较小。

  • 氨曲南:为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 G¯菌的作用强,β-内酰胺酶稳定,不良反应少。

(4) 针对厌氧菌:用甲硝唑。

(5) 其他广谱抗菌药物: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为新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对绝大多数 G+及 G¯需氧和厌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常作为第二、三线抗菌药物。但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且有引起惊厥的副作用,故不推荐用于化脓性脑膜炎。

  •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为另一种新型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抗菌谱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相同。

  • 美罗培南:抗菌谱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相同,且相对易通过血脑屏障。

  • 环丙沙星:作为第三代喹诺酮药物,对 G¯杆菌作用超过第三代头孢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 MRS、支原体、厌氧菌均有抗菌活性,是作为同类药物的首选。当其他药物无效并有药敏依据时可用该药。

  • 头孢吡肟:为第四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对 G+及 G¯均敏感,对β-内酰胺酶稳定,且不易发生耐药基因突变,但对 MRS 不敏感。

本文作者: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 高翔羽

编辑: 周萌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