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认为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仅仅影响患者在学校或者是白天的表现,其实,患者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都一直受到ADHD的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ADHD是一种24小时的障碍,它的核心症状控制的需求是全天候存在的。
ADHD是全天候24小时损害的疾病
ADHD患者的症状存在于晨间、校内、校外、晚间全天各个场景和时段,包括睡眠质量差、早晨唤醒困难、学习困难、社会退缩、入睡困难等问题[1-4]。
研究显示ADHD儿童青少年的睡眠问题报告率为25%-75%[5],而另一项澳大利亚的研究对257名ADHD患儿进行临床访谈及问卷调查,发现62%的ADHD患儿的睡眠问题为中到重度,22%需要使用睡眠药物[6]。
与非ADHD者相比,ADHD患儿在家庭作业,休闲娱乐,日常生活上均受到影响,并且会出现明显的过度要求、吸引注意力,吵闹、破坏性和无秩序行为的症状,导致家庭关系紧张[7]。
AAP指南推荐医生、父母应与学校老师应合作确定适合的ADHD治疗目标以指导治疗。由于ADHD核心症状会影响患儿在多个环境中的表现(家庭、学校和社区),治疗应集中注意改善相关功能。推荐在开始治疗前确定3~6个治疗目标,包括人际关系的改善、自尊、学校表现和干扰性行为的减少等。
ADHD全天候治疗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目前治疗ADHD的药物主要包括:1.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托莫西汀);2.中枢兴奋剂(哌甲酯)3.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调节药物(可乐定);4.抗抑郁药(丙咪嗪、安非他酮、SSRI等)[8]。
ADHD两大治疗药物对比[9]
在疗效的持续性上,托莫西汀则具备一定的优势。通过药物动力学和生物标记的研究明确了托莫西汀的治疗效应可持续 24 小时[10],即早晨服用一日一次,疗效不仅能持续到夜间,也能持续到第二天早晨[11]。且能够显著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核心症状[12]。
在一项国内的研究中,共纳入 262 名 6-16 岁的 ADHD 患儿,分别采用托莫西汀和哌甲酯进行为期 8 周的治疗。结果显示:二者均能明显改善 ADHD 症状,且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3]。
此外研究发现,服用托莫西汀的ADHD患儿清晨更容易起床,入睡时间更短,睡眠质量更高。另外,托莫西汀对睡眠潜伏期的延长显著低于哌甲酯[14]。
QCD量表介绍及相关研究及应用
目前能够在临床中简便使用的生活24小时评估工具目前还未被充分运用。
QCD量表(Questionnaire – Children with difficulties)是一项由日本发明并广泛应用于 ADHD 24 小时症状评估的量表。该量表由父母填写,用于评估在特定时间段孩子功能上的困难。
而作为儿童的ADHD的标准诊疗方案,ADHD-RS、QCD这些评估标准不仅能在诊断评估过程中,还能在治疗过程中提供有用数据,是临床针对ADHD患者的重要评估项目[15]。在ADHD之外,QCD量表同样适用于患有抑郁的儿童和发育障碍的儿童。
ADHD 是 24 小时全天候损害性疾病,影响患者人际关系、学习、休闲活动等各个方面,应当给予充分关注,以及制定、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案。择思达能够有效改善ADHD核心症状,并且能全天候控制症状 ,改善晨间晚间行为。相比中枢兴奋剂,择思达对儿童睡眠影响更少。同时QCD 量表在临床的使用意义和可应用的空间比较好,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儿全天不同时段的功能情况。
参考文献:
[1] Lebourgeois MK, et al. Sleep 2004; 27(3): 520-525
[2] 李茜.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1; 4(5): 24-25
[3] Meiissa t.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 2001; 38(6): 521-522
[4]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9 Sep;48(9):894-908.
[5] Curr Pharm Des. 2011;17(15):1450-8. Huang YS, et al.
[6] Efron D, et al. Sleep Med 15:472–475
[7] Coghill D, et al.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Ment Health. 2008; 2(1): 31.
[8]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2007;P67.精神障碍治疗学.2010;P32,39,41.
[9] Stahl SM, et al. Stahl’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rd ed. 2008. P885-897
[10] Motoya et al., J Child Neurology 2011, 26:31-36
[11] Block et al., Clin Pediatr (Phila). 2009; 48(7):723-33.
[12] Wang et al. Aust N Z J Psychiatry 2007;41:222-30
[13] Su Y, et al. .J Child Adolesc Psychopharmacol.2016 May; 26(4):362-71
[14] Sangal et al.Sleep.2006;29(12):1573-85
[15] 太田ら, 児童青年精神医学とその近接領域, 2013
PP-AT-CN-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