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荔枝,为何会成为儿童致命的「毒药」?

2018-06-14 14:58 来源:急诊医学资讯 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蒋守银
字体大小
- | +

作者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蒋守银

来源丨急诊医学资讯(ID:icloudedit)

就连美国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神经内科 Peter S Spencer 教授也这么感叹:

「荔枝,很好吃 ,但,也有可能引发中毒」

他说,荔枝,多么美味香甜的(亚)热带水果,怎么可能会使儿童遭受致命性的低血糖性脑病呢?

究竟怎么回事?慢慢道来。

荔枝的英文名有两个,一个是叫 litchi,还有一个叫 lychee

开花的时候是这个样子的:

2.png

果熟了后,外观是这个样子的:

3.png

它的种子近观是这样子的:

4.png

以上插图来源于网络

荔枝树是一种亚热带果树,原产于广东和福建省,最早在公元 1059 年就记录有栽培。中国是荔枝的主要生产国,其次是印度。

最近,有文章认为,荔枝引发低血糖的原因之一是荔枝所含的高浓度果糖作祟,果糖会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大量胰岛素,后者会降低血糖;此外果糖还会抑制肝葡萄糖产生,从而进一步降低血糖。

早期文献报道的确也如是说,但从参考的引文来看并未能站得住脚。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真正元凶:跟果糖可能没有关系!

荔枝果肉含有许多植物化学物质,已发现其种子含有可引起低血糖的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MCPG),它是一种次甘氨酸 A 的类似物,在动物研究中被发现可引起低血糖。

据 2015 年知乎中的一个很详细的讨论所引用的 Olefsky 和 Crapo 的试验表明,口服 50 g 果糖、20 g 脂肪和 20 g 蛋白质所引起的胰岛素和血糖波动是很小的。知乎用户 [巴斯德]  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

我们都知道荔枝很甜,应该不缺糖才对,吃了即使补充不了糖至少也不应该低血糖!有人归咎于果糖,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吃蔗糖为什么就没有引起低血糖呢?一分子蔗糖也可以分解出一分子的果糖啊?

事实上,这是由荔枝中含有的支链氨基酸次甘氨酸(Hypoglycin A)和 MCPG 引起的。次甘氨酸本身是无毒的,但是它的代谢产物 MCPA 会在支链 a-酮酸脱氢酶的作用下与乙酰辅酶 A 结合成有毒的 MCPA-CoA 复合物。

这个化合物有两个方面的作用:阻碍糖异生功能;通过不可逆结合 FAD 产生的 FAD-MCPA-CoA 复合物,抑制酰基辅酶 A 脱氢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脂肪酸的氧化。

5.png

图:MCPA-CoA 和 FAD 的结合 

由于糖异生受阻,人体产生葡萄糖和糖原的能力大大降低,而又由于脂肪酸的代谢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只能通过消耗糖原产生能量。协同作用的结果是糖原消耗殆尽而没有补充的途径,最终导致低血糖。

由于儿童肝脏中储存的糖原较少,并且大量进食荔枝后由于食欲不振而减少日常饮食进一步中断了葡萄糖的补充,所以通常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因为是日常水果,大家吃荔枝时很少会注意量,只是水果而已,没什么大由于不了的。事实上因为大量食用荔枝特别是空腹进食未成熟的荔枝产生过非常严重的后果。

比如著名的牙买加呕吐病,而 2014 年印度 Muzaffarpur 发生的吃荔枝「中毒」事件导致了 122 名儿童的死亡!

6.png

插图来源于网络 

由于早期引用的文献质量并不高,且缺乏原始研究数据,荔枝中的高浓度果糖引起低血糖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验证。

荔枝相关性低血糖性脑病

比低血糖更可怕的,是低血糖性脑病!

20 世纪 90 年代末,在印度和越南北部的儿童中爆发了不明原因的脑病,当时正值五至六月份,为荔枝的收获季节。早期研究错误地得出以下结论,即疾病传播可能是由直接接触因蝙蝠唾液、尿液、鸟粪、荔枝树上的昆虫污染了荔枝而发生的。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在 2013 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食用荔枝果实的病例发生了非炎症性脑病。由于住院期间营养不良儿童的血糖(低血糖)低于 70 mg/dL 是常见的,并且与较差的预后相关(所有病例中 44% 都是致命的),故而 CDC 将该病定义为低血糖性脑病,患者大多为儿童,成人偶见。

调查发现,这种疾病与次甘氨酸 A 和 MCPG 毒性、以及营养不良儿童在空腹时吃荔枝有关,特别食用那些未成熟的荔枝。其他研究表明,荔枝含有影响葡萄糖异生和脂肪酸β-氧化的「异常氨基酸」 ,从而导致低血糖性脑病的发生。

2014 年 4 月 14 日,美国 FDA 发布一份指南文件,为 FDA 工作人员提供了含「次甘氨酸 A 毒素」罐装、冷冻及其他西非荔枝果产品的执行标准指南,并建议扣留或拒绝进口次甘氨酸 A 毒素含量在 100 ppm 以上的西非荔枝果产品。

1960 年至 2017 年,我国共 11 篇文献报道 247 例食用荔枝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荔枝相关性脑病),11% 为致命性。其中,77% 的病例为 1~9 岁之间。

最快 1 小时内即出现抽搐和意识障碍,85% 的发病者出现在半个月至 1 个月之间。24 小时内发病者,大多数在 2~10 天内连续食用 300 g 至 1 kg 的荔枝。主要的症状发生率见下表:

7.png

本表数据来源于:Li JieZhang, Robert EFontaine. Lychee-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in China and its reduction since 2000. Volume 5, Issue 9, September 2017, Page e865. Lancet Glob Health

后来他们都怎样了?

2000 年至今,我国仅有两篇传统纸媒文献综合报道了荔枝中毒,分别为小儿和成人的荔枝中毒,文献中还有数例病例报道。以下分别简要介绍这两篇文献中提到的治疗方法及预后。

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作者刘莹] 于 2000 年在广西医学杂志发表题为小儿荔枝病 71 例临床分析的文章中,关于治疗的内容如下:

所有患者均按 1.0/kg 快速静脉输入 25% 葡萄糖液,症状控制后改用 10%~15% 葡 萄糖液,减慢输液速度,同时监测血糖、尿糖,严重病例加用氢化可的松 5 mg/kg。

经抢救处理后,44 例在半小时内完全清醒,其中 1 例清醒时发现右侧肌张力低、肌力 III 级,24 小时后肌力、肌张力恢复至正常。14 例于 30 分钟~4 小时清醒。3 例同时兼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药物于 24 小时清醒。10 例死 亡病例是由于发病早期未能及时补充浓糖,或反复抽搐 10 小时以上未能及时就诊,虽经积极的抢救如脱水、保护脑代谢功能,终未能挽救生命。

根据福建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内科 [作者许黎忠,林志海,程芳芳,黄锋庆]  于 2015 年在福建医药杂志发表的文献《荔枝中毒 48 例急诊救治分析》所总结的治疗方法如下:

若神志清醒者在家里进食糖水并送到最近医院,中毒早期 (6 小时内) 可予 1/5000 高锰酸钾溶液或温清水洗胃。

昏迷者测血糖低,立即 50% 葡萄糖溶液 40~60 mL 静脉注射,继之 10% 葡萄糖溶液 500 mL 静脉滴注。

若高渗葡萄糖治疗后仍昏迷不醒,予甘露醇、限制水量、利尿剂等治疗脑水肿,尿多适当补钾。

抽搐者可选安定、苯巴比妥类控制。

高热者可用物理降温或用退热药。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予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注意补给高糖饮食,保护心、肺、肝、肾等各脏器功能,防治并发症。

若呼吸衰竭者,可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采用机械通气治疗。

若心力衰竭者,可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及三磷酸腺苷、辅酶 A 能量合剂等治疗。若抽搐昏迷时间较长,痰多,可予抗感染治疗。

该院收治的 48 例成人(年龄在 20~56 岁)荔枝病中,所有患者都在短期内进食了至少 500 g 的荔枝。其中 36 例在 3 天内痊愈出院,8 例在 5 天内出院,3 例在 7 天内出院,仅 1 例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

文章建议,荔枝中毒无特效解毒剂,预防最好的办法是不要空腹大量进食荔枝,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再食用,关键还要把握量,老人小孩一次不要超过 5 颗,大人一天食用在 300 g 内为宜。

此外,未成熟的荔枝次甘氨酸 A 和 MCPG 含量相对较高(2-4 倍于成熟荔枝),所以尽量不吃未成熟的荔枝,一旦发现有低血糖症状及时补充葡萄糖等。

此文尽管使得我们对荔枝的健康食用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荔枝不同部位提取物所含有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却被发现在细胞增殖、存活、凋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抗肿瘤作用中也有不错的研究进展。

目前针对荔枝提取物的研究也有很多报道,期望在以后的数十年,我们能看到荔枝相关性脑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也能见证荔枝提取物在人类疾病中有所用途。

8.png

引用资料从万方数据库、PubMed、维基百科中获取并整理,图片源于网络

文中图片来源于原文

编辑|千月、怡芳

文章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panda_wqy」

编辑: 文千月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