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舌管囊肿与皮样囊肿都是儿童颈部最常见的肿块性病变,虽然两者临床表现相似,但治疗方式却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术前明确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韩国学者 Hyoung 等通过一项回顾性分析对两者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对比总结,文章发表在 2018 年第 1 期的 Ultrasonography 杂志上。
研究纳入了经病理确诊的 50 例甲状舌骨囊肿(图 1)和 16 例皮样囊肿(图 2),患儿平均年龄 4.18 岁,两组的性别和年龄无明显差异。
图 1 甲状舌管囊肿。图 a 为 2 岁患儿颈部纵切扫查,于甲状腺旁可见一椭圆形、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与舌骨(箭头)相连;图 b 为 3 岁患儿颈部横切扫查,可见一不规则、边界模糊的分叶形肿块,与舌底(箭头)相连
图 2 皮样囊肿。3 岁患儿颈部横切扫查,颈部皮下可见椭圆形、边界清晰的均匀低回声肿块,内部可见细弱回声点(箭头),位于带状肌(*)表面
所有患儿超声检查评估的指标包括:(1)病灶大小及体积(长×宽×高×(π/6));(2)病灶形状(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3)病灶边界(清晰、模糊);(4)病灶位置(处于中线或非中线位置);(5)与舌骨的位置关系(上方、舌骨旁或下方);(6)与舌骨的附着关系(有、无);(7)病灶与颈部带状肌的毗邻关系(皮下、肌层内、模糊不清);(8)内部回声(无回声、均匀低回声、均匀高回声、不均匀回声);(9)内部回声点(有、无);(10)是否分叶状(、多房);(11)是否纵向延伸进入舌根底部;(12)后方回声增强情况;(13)内部分隔(有、无);(14)内部血流情况(有、无)。
研究发现,两组患者间病灶大小及体积、病灶位置、与舌骨的附着关系、后方回声增强、内部分隔或内部血流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
然而,两者在病灶形状和边界上存在不同:皮样囊肿形状较规则,倾向于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无分叶;而甲状舌管囊肿多呈分叶状,倾向于不规则形,边界模糊。另外,病灶与带状肌的关系不同:皮样囊肿好发于皮下,而甲状舌管囊肿好发于肌层内。病灶内部回声也不同:皮样囊肿主要表现为均匀低回声,内部多可见细弱回声漂浮;而甲状舌管囊肿回声表现多样,包括无回声、低回声以及不均质回声。
作者指出,甲状舌管囊肿是胚胎期甲状腺与舌骨间的连接通道未正常关闭所致,而皮样囊肿则主要位于头颈部,是上皮细胞发育形成,内部可包含角蛋白及一些皮肤附属物如皮脂腺等。
本研究中,甲状舌管囊肿多表现为不规则形,与既往研究中总结的超声表现为规则形有较大的差别。另外,本研究中甲状舌管囊肿多表现为边界模糊、内部回声不均匀,表明该病变可有较多不同的超声表现,可能与炎症或感染相关。
总而言之,甲状舌管囊肿的超声表现多为不规则形呈分叶状、边界模糊、内部回声不均匀,而且其纵轴可延伸至舌肌。另外,皮样囊肿则可表现为椭圆形、边界清晰,内部可见点状回声,且多位于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