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儿童血常规参考区间

2019-11-18 21:25 来源:丁香园 作者:邹丽亚
字体大小
- | +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检验项目之一,对多种临床疾病的诊治起到关键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而参考值范围,是分析血常规报告的基础。

2012 年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WS/T 405-2012,规定了中国成年人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而针对于儿童群体的相关标准尚未建立。

儿童因生长发育的变化,其血常规参考区间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且随着年龄有不同的变化。

对儿科医生来说,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血常规的参考值范围,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就来讲一下,血常规中几个重要指标随儿童年龄增长的变化情况。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

由于胎儿在宫内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生成素 (EPO) 合成水平高,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

出生时红细胞数约 5.0×10^12/L~7.0×10^12/L,血红蛋白量约 150~220 g/L(170 g/L 左右),未成熟儿与足月儿基本相等,少数可稍低。

生后 6~12 小时,因进食少和不显性失水,血液稍浓缩,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常比出生时稍高。

由于出生后呼吸的建立,动脉血氧饱和度由 45% 增至 95%,致 EPO 合成明显减少,加之胎儿红细胞寿命短,同时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容量迅速增加,出生后 2~3 个月红细胞、血红蛋白达最低水平,红细胞数降至 3.0×10^12/L、血红蛋白降至 100 g/L 左右。

3 个月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随着 EPO 的合成增加而恢复,缓慢增加,在婴儿期红细胞计数约维持在 4×10^12/L,血红蛋白在 110 g/L 左右,约于 12 岁时达成人水平。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png

此外,网织红细胞数的变化也值得注意。

网织红细胞在初生时较高,3 天内约为 0.04~0.06,于生后第 7 天迅速下降至 0.02 以下,出生后 3 个月以内维持在较低水平,约 0.003,以后随生理性贫血的纠正而上升,婴儿期以后达成人水平(0.005~0.015)。

白细胞数与分类

白细胞数量随年龄而变化,具体见下表所示:

白细胞变化.png

白细胞里面,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

出生时中性粒细胞较高,约占 0.65,淋巴细胞约占 0.30;

生后 4~6 天时两者比例大致相等;

之后在整个婴儿期均是淋巴细胞占优势,约占 0.60,中性粒细胞约占 0.35;

学龄前期中性粒细胞逐渐增加,至 4~6 岁时两者比例又相等。

6 岁后中性粒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减少,逐渐达到成人比例,粒细胞约占 0.65。

婴儿期血常规正常值.png

嗜酸、嗜碱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婴幼儿均较低,各年龄期差别不大,嗜酸性粒细胞约占 2~3%,嗜碱性粒细胞 0.5%,单核细胞在婴儿与儿童期占 5% 左右。

此外,初生儿外周血中也可出现少量幼稚中性粒细胞,但在数天内即可消失。

血小板数

新生儿期血小板波动较大,出生后 48 小时内数量较低,约为 150×10^9/L,两周后可达 300×10^9/L。

出生后 6 个月血小板计数即与成人相似,约为 150×10^9~300×10^9/L。

新生儿期血小板形态和大小与成人不同,常见较多体积较大的血小板,可能代表比较幼稚的血小板。

目前我国关于儿童血常规的参考区间未建立统一标准,所以不同来源的参考值区间可能有变化,比如儿科学第九版教材中,血常规的参考区间如下:

血常规正常值-儿科学.png血常规正常值2-儿科学.png

目前一些儿童专科医院的参考值也有自己的标准,但变化趋势大致一样。我们希望可以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以方便诊疗。

参考文献

[1] http://www.nhc.gov.cn/wjw/s9492/201301/d893733b674945afa63bc33f3cc7e60d.shtml. 

[2] 李秋. 儿科临床手册. 2014. 

[3] 诸福棠 实用儿科学第 8 版. 

[4] 儿科学第 9 版. 

[5] 刘佳丽, 王薇, 何法霖, et al. 全国 110 家妇幼保健院及儿童医院检验科儿童全血细胞计数参考区间调查与分析 [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9, 42(4):277-281.

编辑: 张菁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