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受虐 可致DNA改变

2014-08-08 15:30 来源:丁香园 作者:陈威威
字体大小
- | +

近期Medscape发表文章称,最新研究显示创伤对身心健康的长期影响或是由于DNA的改变,这会减弱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研究者认为,一小部分有关虐待儿童的研究结果表明受虐经历可改变基因活性,其阐述了精神痛苦如何转化为长期的身体伤害,这可能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手段。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儿童发育研究员、心理学家Seth Pollak教授指出,这可以解释童年期经受巨大压力的儿童为何会存在各种问题,如学业不佳、不能明辨是非等。

Pollak教授关注的受影响的DNA位点主要参与神经细胞生长因子作用过程,该因子可促进儿童期大脑生长、愈合及发育。其认为上述结果支持“基因并非固定”的观点,科学家早已了解个体基因与其所处环境可相互作用,而上述研究有助于阐明这种相互作用的实际发生发展过程。

该研究采集受虐儿童的血细胞以检测其DNA链上的甲基化编码链的改变,此编码可调控基因激活,甲基化的增多或减少可使一个基因沉默或活性提高。

Pollak教授及其同事7月24日在线发表的论文中指出,既往人体和大鼠相关研究已证实创伤性经历(包括心理压力)可改变DNA甲基化编码链。

在相关大鼠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控制应激激素皮质醇受体生成的基因,这些受体可降低机体应激反应并恢复正常。如果缺失该受体,应激反应持续存在,使脑和免疫系统长期处于高水平应激状态,这会损害健康。Pollak教授及其团队测定了人体内控制其同位基因的DNA片段,即GR基因。

该研究纳入18名年龄为11-14岁、有受虐经历的儿童作为研究组,38名社区和家庭背景类似、但无被虐记录的儿童作为对照组。抽取血液分析控制GR基因活性的DNA链上甲基化编码的变化。结果发现受虐儿童其前3个DNA片段甲基化较多,而第4个片段甲基化少于对照组儿童,这表明在某些情况下本应正常激活的GR基因可能被抑制或过度激活。

Pollak教授指出上述结果不仅证实儿童体内发生了与大鼠相似的反应,而且导致该反应的是基因的相同位点。如果该基因不被激活、不能正确表达(皮质醇)时,就会经历诸如悲伤、愤怒之类的情感,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且无法控制,这会导致高水平的压力、兴奋、愤怒、刺激,无法恢复平静状态,这些问题行为与儿童期受虐存在一定相关性。

但是研究人员指出他们并没有检测儿童体内受影响的基因作用是否更加活跃,而且在该研究中只检测了血细胞,故不能明确儿童脑细胞是否也出现相同改变。

未参与此项研究的明尼苏达大学Meghan Gunnar教授称上述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结论非常符合,基因调控方式的改变必定是很重要的潜在机制,这决定了儿童机体功能,受虐经历产生的长期效应并不是唯一途径。

最后Pollak指出儿童受虐问题不仅仅是社会或福利问题,它更像一种医学生物学问题,我们应该像对待疾病一样对待这个问题。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陈威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