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来源于饮食,成人每日需要量为100-200毫克,其是合成凝血因子II,VII,IX,X所必须。80%-85%的维生素K主要在回肠末端吸收。有效的吸收依赖于胆盐和正常脂肪的吸收、具有正常功能的回肠绒毛。
1929年,丹麦科学家Henrik Dam发现维生素K在止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经过长期研究,人们发现维生素K还具有防止新生儿出血性疾病、预防内出血及痔疮、减少生理期大量出血、促进血液正常凝固等作用。
新生儿出血症即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是新生儿较常见的出血症。研究发现,英国新生儿维生素K补充计划与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尤其是颅内出血)发生率的下降有关,同时改善了围产期死亡率和发病率。
英国诺福克和诺威治大学医院Ryan Seguna等对一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特殊病例进行了跟踪报道,并将该病例发表在the lancet杂志上。
患者,男性,2013年初89岁生日时在家不慎摔倒造成头皮小裂伤,持续出血2天,到急诊科就诊。
既往史:1周前,患者由于左手渐进性肿胀、青紫,行择期腕管松解术;既往有原发性胆汁酸吸收不良病史,并服用过消胆胺和维生素D补充剂,未服用其他药物。查体发现,除了头皮小裂伤以外,患者没有其他出血点。
头颅CT未见颅内出血。血液测试显示贫血,细胞形态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凝血酶时间(TT)正常。
研究人员将正常血浆与患者血浆以50:50的比例进行混合,纠正APTT至正常水平。最终该疾病被诊断为维生素K缺乏。
维生素K缺乏症诊断可参考:凝血因子II(2%,正常50–200%);因子VII(3%,正常50-200%);因子IX(6%,正常50–200%)和因子X(1%,正常50–200%)严重不足,但凝血因子V,VIII,XI和Ⅻ保持正常;维生素K 缺乏或拮抗诱导蛋白II (PIVKA-II) 大于10 au/ml(正常0.0 -0.2au/ml);患者脂溶性维生素A(0·90μmol/L,1·40–3·84)水平降低。
研究人员嘱患者停用消胆胺,立即给予静脉注射维生素K(10毫克/天,连续三天),同时输注含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II,VII,IX,X的凝血酶原复合物(30单位/公斤),来控制活动性出血,并给予2个单位的浓缩红细胞纠正贫血症状。
输入凝血酶原复合物20分钟后,医生再次检查凝血功能时发现PT、APTT恢复正常。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后,出血立即停止。5天后,患者出院。
出院后,患者口服水溶性维生素K(甲萘醌)来防止进一步出血。在2014年5月最后的随访中,研究人员未发现患者有任何出血症状,且PT、APTT检测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