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不干预优于强制关闭

2016-09-22 11:58 来源:丁香园 作者:江程程
字体大小
- | +

韩国首尔成均馆大学医学院三星医学中心儿科的 Sung 教授等总结并比较了超早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 2 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将结果发表在近期的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杂志上。

PDA 的发生与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升高有关,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脑室出血(IVH)等,然而其中的因果关系并未确立。PDA 现使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环加氧酶抑制剂和 PDA 结扎术,但这两种治疗手段对患儿是否有好处现仍然缺乏确切的观察证据,而且在不同的器官和系统中可能有不同的影响。而在早产儿生后 1 周内,PDA 结扎术可能增加相关疾病的发生。

本研究根据该院的实际情况,针对 23~26 周的超早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的 PDA 进行研究,以确定保守不干预并等待其自然闭合的方法与强制关闭动脉导管的方法相比较能否减少患儿相关疾病的的发病和/或死亡率。

该研究回顾了 250 例(178 例有效)患有 PDA 的胎龄 23~26 周的患儿的病史,记录胎龄、出生体重、性别、产式、绒毛膜羊膜炎、产前激素、Apgar 评分、有无肺出血等基本信息。同时分析病史并得出 BPD(胎龄 36 周以后需供氧维持氧饱和度>90%)、NEC(Bell 分期>Ⅱb)、IVH(分期 ≥ 3)、早产儿视网膜病(分期 ≥ 3)、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败血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后计算 BPD 的相对危险度值,该研究不分析长期神经系统预后。

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的指标为:需要通气治疗,且 PDA 开放孔径 ≥ 2 mm。患儿入科后 2 周内,均每日进行监测,观察症状和体征以确定有无血流动力学改变,常见变化包括:呼吸情况的恶化、心脏杂音、心前区搏动过快、低血压、脉压差增大等。若发现有上述改变,患儿需在 48 小时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向右分流的开放孔径以确定是否 ≥ 2 mm。

研究者将参与研究的患儿分成 2 组:组 1(2009 年 7 月至 2011 年 12 月,81 例)采取强制关闭方法,组 2(2012 年 1 月至 2014 年 6 月,97 例)采取不干预方法。组 1 的患儿中,52 例(64%)的患儿最开始使用静脉吲哚美辛治疗(0.2 mg/kg/12 h,持续 1 周),其中,仅 15 例(29%)的患儿对药物治疗有反应,无反应的采取 PDA 结扎术。另有 29 例(36%)患儿有吲哚美辛使用禁忌,最终有 66 例(82%)的患儿采用 PDA 结扎术治疗。

组 2 的患儿中,没有患儿接受吲哚美辛或 PDA 结扎术的治疗,仅在必要时行控制液体量和通气支持,有 5 例(5%)患儿出院时 PDA 仍未关闭(3 例在后续随访中关闭)。PDA 生后的平均关闭时间在组 1 和组 2 分别为 13 天和 44 天,组 2 明显延长(如图 1)。

捕获.JPG
图 1 两组 PDA 患儿日龄和 PDA 累加发生率的关系

与组 1 比较,组 2 的利尿剂和限液的使用次数明显增多,在 NEC、IVH 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两组患儿没有明显的差异,在 BPD 的发生率和相对危险度值上,组 2 较组 1 有明显的下降。结果示:尽管不干预组的 PDA 病程较长,但其 BPD 的发生率较强制关闭组明显减少,保守不干预的治疗可能更优于药物或手术治疗。

本研究作为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的非对照研究,仍然存在很多局限,如医院治疗方法的变化和利尿剂等其他的变量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在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定义上也显得有些简略。另外,本研究亦缺乏长期随访资料。

今后临床上可针对上述情况开展前瞻性双盲试验,对相关的定义进行改进,并对患儿进行长期随访。而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明显异常的 PDA 进行不干预方式的优势和风险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确定。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刘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